翁秋怡
(资料图)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实习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同时包含院校统一安排实习和自主实习。混合实习已成为大学生当下最主要的实习类型。
但现实中,大学生实习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早或过度实习导致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投入不足,专业知识积累受限,严重影响学业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寻找实习时被中介误导;实习中打杂为主没有实际收获、大厂实习最终没能入职、劳动报酬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等。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大学生实习相关制度保障的缺失,是问题根源所在。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一些单位把毕业生的实习经验作为招聘的“门槛”,学生努力迎合市场的需求,除院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外,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主实习,例如寒暑假实习或者占用春秋季学期实习,甚至出现“付费实习”的现象。
而与此同时,与大学生实习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又是缺位的。目前,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存在法律上的争议,二者的关系具有劳动性和教学实践双重属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实习生的劳动权益难以获得劳动法律和法规的保护。同时,实习生很少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劳动权益完全依赖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协商以及用人单位的自觉。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明确要求了实习单位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权益,但该法仅适用于职业院校学生,本科院校学生实习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
那么如何破解大学生实习的现实困境,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实习,为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
对大学生而言,首先要理性看待实习,避免因就业焦虑带来的盲从性过度实习;其次要合理安排实习,合理配置在校期间的实习和学习时间,在保证认真完成专业课学习、学校统一实习的基础上,理性规划安排自主实习,避免低质量的无效实习,适度参与高质量的深度实习;最后要充分利用实习机会,丰富职业体验,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查漏补缺,锻炼就业能力,将学业、职业、事业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自我并实现自我,为高质量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避免因教育质量不高反向推动大学生过早过度实习。研究发现,学生对学校基础教学质量评价越高,学生实习强度指数越低,越不会过度参与实习。另一方面,高校要多渠道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开发合适的实习岗位,探索积极、灵活的实习模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习选择。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实习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积极参与适度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政府应该从法律和政策方面做好引导,完善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在法律层面定位不同类型的实习生身份属性,明确实习生与用人单位的特殊劳动关系,规定实习单位、高校和学生三方的权利义务。其次,完善实习相关配套政策。通过专项资金保障和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接收高校实习生,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加强对大学生实习活动的监督管理,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企事业单位应当转变观念,将实习作为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环节,完善实习生招聘、培训、管理等相关制度,加强与高校在各个环节的沟通与合作。作为大学生实习的主要承载体,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岗前培训,提供实习岗位,支持大学生实习就业。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