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插上翅膀——专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聂珍钊

2023-08-31 18:05:21 来源:光明网

科技赋能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插上翅膀

——专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聂珍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铁牛 李盛明

日前,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文学伦理学批评20年的回顾与展望:第12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成功举办。会后,记者对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聂珍钊进行了采访,他详细介绍了文学伦理学发展的背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前进方向。

文学伦理学批评因科学而生

聂珍钊表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危机中诞生的,是文学理论突围的产物。回顾过去,文学伦理学批评正是在科学原理引领下建构的。它用科学的态度、观点、理论和方法思考文学,研究文学,从文学生成的机制上探讨文学的科学原理,致力于文学理论跨学科研究的重构。

也正是在科学的引领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发现了文本的三种形式:书写文本、电子(数字)文本和脑文本。尤其是在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上建构的脑文本理论,不仅发现了文本的元初形式,而且为认知文学、理解文学和建构文学理论打开了新的思路。

聂珍钊说,语言生成的前提是脑文本的存在,没有脑文本就没有语言的生成,即使书写文本也需要通过视觉器官先将其转换成脑文本,然后才能借助发音器官生成语言。由此可见,语言生成是人通过发音器官表达脑文本的方法,而文本书写如文学文本是表达脑文本的另一种方法。它们是表达脑文本的两种基本方法。

脑文本是一个人文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科学概念。聂珍钊说,以脑文本为例讨论语言问题,是希望说明与脑文本相关的概念如文学、语言、符号、文本、意义、表达、思维、认知等都是科学范畴,这说明同科学结合的文学理论能帮助我们从传统理论观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理解文学,有助于发现突破人文研究困境的科学出路。

旧有观念阻碍文学研究发展

1959年,英国科学家及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发表《两种文化》,指出“整个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被分割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两种文化,即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并认为这两种文化各自构筑了自己的阵地,画地为牢,难以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斯诺关于两种文化冲突的命题的争论长达半个世纪,人们一直在寻找如何填充这条沟壑的良方。直到今天,人文和科学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

聂珍钊表示,很多人文学者认为人文和科学——这里主要指自然科学,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形态,一是意识形态,一是物质形态。正是一些人文学者长期坚持的人文意识形态观念导致从理论上把人文同科学割裂开来。对于很多文学理论家和人文学者而言,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物质形态,属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客观的科学验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文学者尤其是文学理论家长期以同科学家相“对立”的思想家自居,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文研究同科学的结合。

聂珍钊指出,当前文学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理论落后于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认知神经的研究颠覆了传统观点。例如,基因技术对人体生命的解构,认知神经科学对人脑奥秘的探险,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进展,神经网络计算机不仅可以模拟人脑的认知和思维过程,而且其能力已经超越人脑。人工智能工具如生成式AI正在快速进化,科学家预计,当生成式AI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能会自我思考——这意味着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认知主体、新的思维方法与工具的诞生,就文学而言,可能是一种新的作家类型的诞生。

生成式A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文学的出现,开始对当前的文学理论提出挑战,可能促使文学研究观念发生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以机器的发明创造为标志的。经过蒸汽机、电气机和计算机所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由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所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技术工具,不仅促进了生物医药、基因克隆、人工智能、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革命,更是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观意识形态研究,已经成为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人文学科的意识形态研究开始向科学转向,向数字人文转向。

文学理论亟待科学助力重构

聂珍钊介绍说,文学理论需要打破旧有框架,需要进行科学化的重构,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文学原理的研究。科学时代的文学理论同传统文学理论激烈碰撞,最后必然产生新的理论。加林·提哈诺夫教授说得好:“文学理论之死意味着文学理论的重生。”(The death of literary theory means the rebirth of literary theory)文学理论的新旧交替、生死轮回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文学理论将在同科学的结合中重构、重生。

新世纪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文领域的运用,推动了数字人文或科技人文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的大脑的思维,能够模仿人大脑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甚至通过深度学习在不远的将来超越人的智力。脑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观念,以实现文学理论的科学重构。

科学转向就是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理论,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在完善文学伦理学批评现有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同时,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分析,实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工具化,为建构文学理论的科学体系提供借鉴。同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与法律的结合,尤其是同计算机科学、神经认知等自然科学的结合,是文学研究的发展之路,也是突围之路和生存之路。

在本次采访的最后,聂珍钊表示,这次年会以及此前的年会表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已经作出了选择,正在借助科学推动文学理论的更新和重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人文和智能人文将崛起,传统的人文研究将转化为科学人文研究,文学理论也必然如此。就文学伦理学批评而言,它未来的重大发展就是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研究。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