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2023-04-26 10:38:24 来源:互联网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篇1

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资料图)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的现状,结合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在随后的研究中,对科研量化评价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表现在高校方面,就是科研工作的创新,科研成果的创新。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科研活动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但质量还有待改进。2000年以后,科研工作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学者也就科研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基于传统的世俗理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对自然科学科研工作的研究相对来说翔实很多,可信性也高一些;而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本身研究难度要大一些,数据的可信性也不高,关注程度明显低很多,仅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而人文社会科学却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实质体现。基于以上这些,本文着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评价,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在科技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科学家与工程师是我国科技活动的主力军之一,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和产出的研究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相差很大,整体状态比较落后。

(1)纵向比较。一方面社会上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人力与资金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从投入情况看,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科人员共55176人,人文社会科研经费共963.11百万元,而自然科技人员共175405人,是社科人员的3.18倍,自然科研经费为18276.43百万元(不含科研人员工资),是人文社会科研经费的18.98倍。另一方面,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身而言,其研究的成果也相对较少。从产出看,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为2780项,而自然科学研究课题数为78112项,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的28.1倍,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获国家级奖项119项,获省部级奖1424项,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国家级奖0项,获省部级奖859项(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2003)。

(2)横向比较。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成立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课题组,第一次对世界近1400所大学科研竞争力的状况和水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从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来看,中国大学的学科整体力量不强,仅在化学、物理、工程学、材料科学有较好表现,其中北京大学有8个学科、清华大学有5个学科、中国科技大学有4个学科、武汉大学有2个学科进行了ESI的学科排名。由此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的竞争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设计说明

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深入研究了已有的对自然科学科研评价和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科研评价以及教育部每年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进行的评价基础上,形成了由4个评价模块(一级指标)、11个评价项目(二级指标)和31个评价指标(三级指标)构成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

2.指标设计说明

本研究设计指标的主导思想是坚持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引导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总量和均量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1)科研创新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是科研创新的重中之重,但是人力资源中的人才才是科研创新的关键。而相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人才的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所以本文特选取了“R&D全时人员占教师队伍的比例”、“教师队伍中博士教师所占比例”两项指标来衡量人才价值,因为研究生也是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本文选取了“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一项指标来衡量研究生对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影响。二是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包括设备资源和文献资源,由于本文重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基于社会科学的特性,所用到的设备资源有限,而相应对文献资源即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仅以“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来衡量设备资源,以“图书馆文献总量”来衡量文献资源。而图书馆文献总量又包括图书馆藏书量、中外文现刊量、电子文献(中外文数据库)量,拟采用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成藏书量的方法,属于指标权重设定的问题,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三是R&D基地。R&D基地本文采用三项指标来衡量,包括研究生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数。其中研究生培养基地是指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总数,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基地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四是学术交流。由于学术交流可以增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并且是交流前沿问题和高端研究的重要平台,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本文选取了“教师出席国际、国内会议人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人次”、“派遣和接受进修访问学者人次”三项指标来衡量。

(2)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科研工作的重点,投入的多寡和投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高低,这种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一是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归结到一点就是钱的问题,不管是哪个单位的经费都是钱,所以,在此不加以详细区分,以“R&D经费投入总额”来衡量总量,以“教师人均R&D经费”来衡量均量。其中R&D经费投入总额包括政府资金、企事业委托经费(学校从校外企事业单位按合同、协议获得的科研经费)和其他。二是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来衡量总量,用“教师人均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数”来衡量均量。纵向项目是获各级政府立项的项目,由于横向委托项目的研究难度一般要低于纵向项目,且横向课题经费较多,为避免与经费指标重复评价,此评价指标未考虑横向项目。并且鉴于国家级项目从科研难度和经费上来说都比一般项目要高,所以本文单列“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来衡量国家级项目。在这三项指标中,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指国家级、省(部)级、局级、校级、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总数。

(3)科研产出。一是论文著作。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性,不像自然科学科研成果可以以专利等形式表现出来,大多数仍然是以论文和著作的形式加以体现,用于实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在科研成果方面主要考虑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和质量,总体来说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衡量,分别是“SSCI、A&HCI、ISSHP收录论文数”、“SSCI、A&HCI被引论文次数”、“CSSCI、CHSSCD收

录论文数”、“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教师人均出版著作数”。根据发表论文期刊的权威性和学术影响之不同,可大致将其分为SSCI、A&HCI等源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或中文学术论文统计源期刊、其他公开发行的期刊等几个级别,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表现为期刊影响因子不同)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科研奖励。政府科研奖励包括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地市厅局级奖励等不同层次。由于校级奖励以及大多数民间科技奖励的权威性、公正性、可比性都不够强,且其中的高水平成果一般都会申请更高一级政府科技奖,故这里我们选择了“教师人均获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数”这一均量指标来评价高校人均获奖情况。由于国家级奖比较重要,科技含量比较大,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把国家级奖单列出来以突出重点。由于本研究只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故这里我们暂用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代表人文社科类国家级奖,但相应下调一个等级。三是应用成果。由于人文社科的科研工作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比较少,并且即使可以应用,产生的效益也是没有办法准确计量的,所以,我们只能采用有关部门的鉴定成果来表示,采用“应用成果提交有关部门数”和“鉴定成果数”两项指标。四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科研活动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出衡量指标。我们采用“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出站博士后总数”、“国家级、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数”、“获院士、国家级荣誉称号数”三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国家级、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包括“百千万”人才(杰出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者、青年学者)、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杰出人才和跨世纪人才等。

(4)科研效益。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其效益难以用直观带来多大经济效益衡量,它需要的是同行专家的鉴定和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类型又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科研成果效益不易相互比较。这就存在一个以何种价值尺度来衡量科研成果好坏、质量高低的问题,本文统一采用效率来衡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王雪峰,翟爱梅,等.一种基于DEA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4,(8):20.

[2]童桦,唐慧君,唐晖.研究型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评价指标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17-18.

[3]安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5-57.

[4]周新发,任佰玲.高校科研业绩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3,(5):26.

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篇2

试论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三种不同观点,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包含着人的价值因素,它不可能是与价值无涉的,它的价值取向并不与其客观性和科学性相冲突。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价值中立;价值

科学一般可以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三大基本类型,由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着鲜明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所以,在这里笔者不做区分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是否应有价值取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受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主要产生了三种不同观点: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肯定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以及旨在调和前两种观点的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说。

一、否定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取向的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又称自然主义(naturalism),其根本的特点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在科学一体化的观念支配下以实证主义的方式肯定人文社会科学的可能性,并主张应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使之走向与自然科学相似的实证主义轨道。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可以上溯到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等创立的分析的、经验的哲学传统,尤其是他们对于科学的绝对尊崇的态度。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然科学的观念、原则和方法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衡量其他知识是否科学的基本标准。其他各类知识和各种学科要成为科学,或者说要被人们认定为科学,就要看其是否符合自然科学的标准,只有通过了这种严格的“科学资格”的审查和检验,才能取得进入科学殿堂的“入场券”。

按照科学主义的观点价值取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科学与人的主体性、主观因素,价值观念是互不相关的,没有联系的,否定价值取向正是科学客观性的所在。石里克就曾提到:“一个思想家在进行哲学研究时,只应怀有追求真理的热忱,否则,他的思想就有被感情引入歧途的危险。他的意欲、希望和顾虑会把一切诚实的科学研究的首要前提——客观性给破坏了。”

基于此,科学主义在事实价值二分的前提下,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否定。他们认为,科学是关于客观的事实判断,与“主观”的价值无关,就像罗素所说:“关于价值的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以外。那就是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2] 科学和价值是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关乎事实,价值关乎目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

科学主义的观点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它对于克服那种片面强调科学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甚至把科学本身当作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的倾向,维护科学发展的自主性、客观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总体而言,这种观点还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它否定了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科学知识与价值完全割裂,并要求科学“超脱”于一切意识形态尤其是世界观的因素,对各种社会冲突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它用所谓的“客观性”消解价值因素,并将科学贬低为纯技术手段。

二、肯定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又叫反自然主义(anti--naturalism),它突出强调了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自然现象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可量化性,可以对其加以客观的实证的解析与说明;而人文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等具有非确定性、个别性和非量化性,它们本质上是个意义世界,价值世界,不可能被客观地加以解析和说明,而只能通过理解才能把握。

新康德主义理论家李凯尔特运用价值标准对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作了区分。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把与任何价值都没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看作自己的对象,用普遍的方法发现普遍的联系和规律。这些科学都不以人的价值和评价的观点去考察自己的对象,都把个别、特殊之物当作非本质成分不予考虑,仅仅把大多数对象所共有的成分包括到自己的概念之中。而作为文化科学,它要研究与普遍文化价值有关的对象;而作为历史科学来说,则必须从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叙述对象的一次性发展。对历史的文化科学来说,只有那些在其个别性方面对于作为指导原则的文化价值具有意义的事物才是本质的,同时,李凯尔特提出了价值联系的原则,他认为价值是历史学家挑选材料时借以区分本质成分与非本质成分的标准。

另一位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同样关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界问题。他从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事物的感知和表达的感知入手探究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性和相异性,得出结论:人文科学的对象不是整个宇宙,而是一个属人的世界。与自然科学不同,它的目的不是规律的普遍性,也不是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它有其特具的认知理想。同时,卡西尔还认为:每一个文化客体都内在地表现为物理的、心理性的和历史性的总和。物理的是指文化客体的质料性;心理性的是指特定心智上的基本态度的表达;历史性的是指历史上的时序、位置、年代,来源。文化客体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一种物理质料为基质,但这一文化客体若要被正确阅读和理解的话,它们同时需要一种双重解释:一方面必须历史地看待每一种文化客体,根据它们所处的时代及其来源去研究,另一方面还必须把这些文献理解为某种特殊心态的表达,这种特殊心态可以以某种方式重新感受。

瑞士学者皮亚杰在其《人文科学认识论》中指出:与自然科学主体和客体分离不同,“人文科学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对自身或对他人进行实验或观察的主体一方面可能受到所观察现象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改变这些现象的展开其性质的根源。正是由于这样一些情况,这一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事实给人文科学制造了比自然科学更多的困难”。“客观性所不可或缺的非中心化,在客体是由主体构成的情况下要更加困难得多”。皮亚杰认为这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观察者的自我介入了他应该能从外部去研究的现象,自我中心体(le sujetegocentrigue)与认识主体(le sujet epistemique)之间的界线就越发不明确。二是就在观察者已经介入并对他所关心的事实赋予价值的情况下,它的倾向仍然是相信直觉认识,因而更加感觉不到有采用客观技术的必要性。” 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难以避开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总而言之,人文主义学者在坚持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别的基础上,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的属人性和价值性,肯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的存在。

三、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观

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观,试图调和对价值取向的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价值中立”概念并非他的首创,而是他从实证主义那里借用的一个概念。不过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观是把社会科学研究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混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最终目的是将价值驱逐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这是韦伯所不能接受的。他认为价值与社会科学研究绝非毫不相干,而是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总是按照某种价值取向去收集和分析他所需要的精神材料。那种“从资料中直接提炼出某种观点”以追求“没有成见的认识的企图不过是自欺欺人”。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