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求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浅析》
【资料图】
【摘 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面对各种压力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何调适好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至关重要且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求职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必经途径。大学生在涉世之初面对就业压力,面对毕业生时新的不确定因素时,通常都会有非常复杂的情绪体验,矛盾冲突,大多数的毕业生在通过理性思考以及与老师和亲友的沟通后,都能排解心理困惑,调整心态,愉快的走向工作岗位。但是也有个别毕业生因为性格内向、缺乏交流,当面对压力和选择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给自己的求职过程带来不利影响。大学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对自己和求职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情况估计不足,缺乏扎实肯干的精神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碌碌无为。他们心存远大理想、胸怀宏伟抱负,希望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的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自恃过高,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去裁剪社会需求,就会经常碰壁,高不成低不就,最后错失良机;有的大学生以为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人,于是裹足不前,在投递材料接受面试时心存胆怯,最后丧失良机。
大学生经常对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情况估计不足,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或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从容面对,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还有很多大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一步到位,追求层次高、工作条件好、收入可观的用人单位。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意深入基层。
(二)毕业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1.焦虑和急躁心理
焦虑和急躁心理,是指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就像压力和挫折难以避免一样,焦虑和急躁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心理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它会抑制人的思维,使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人正常的生活和就业。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当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或不顺利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和急躁心理,这种心理又会更加影响到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自卑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部分大学生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试屡败,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因此在求职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3.自负心理
有些大学生自觉个人才能高人一筹,因而受到不少用人单位的垂青,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表现为“这山看着那山高”,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结果是错过机遇,难以达成就业愿望。
4.盲目攀比及从众心理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没有理性分析,而是盲目认为只要单位给予的报酬多,所处的地理环境优越,条件较好就行。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工作地域或地点,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单位和行业,攀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等。还有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求职意向不明确,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在此心理影响下,毕业生无法正确分析应聘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往往最终会导致和用人单位毁约。
5.消极依赖的心理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仍十分依赖于自己亲人、朋友。这些人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抱着“等、靠”的心理等待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安排工作,这样便于当前激烈竞争社会不合拍,往往最终结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1.自身因素
这些因素是指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就是指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性格特征、自我意识、职业价值观念、理想、个性、职业倾向等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2.家庭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
3.学校因素
主要包括学生的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和同学与朋友的影响等。
4.社会因素
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等等。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应对
(一)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毕业生要清楚的知道认识自我是成功地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毕业生应先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大学生应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面对生活中重大的抉择。要保持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等于终生职业”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讲。
(二)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面临就业,有充分理由让我们相信,自己正处于严峻的形势之中,这时有些心理压力是一种正常反应,可以提醒自己正视就业;我们要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自己应该扮演得职业角色应该有个正确的评估。要使自己在最大的程度上适应社会的需要,寻求就业的最佳位置。
(三)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
1.转化法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当意识到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和压力会逐渐减弱,不良情绪也会随之消失。
2.宣泄法
因求职失败而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参加一些宣泄类型的活动,如跑步、拳击、放声歌唱、或在空旷的地方大喊,甚至可以在亲友面前大哭一场,以释放心中的压力。
3.安慰法
当自己无法改变结果时,可说服自己做一个适当让步,不必强求。尝试着“阿Q精神”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抚自己,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4.松驰法
在出现焦虑、恐惧、紧张、心理冲突、入睡困难等身体症状时,可以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放松练习。
5.沟通法
当你在求职中产生迷茫、压力时,可以找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听一听他们的建议和看法,让自己放下包袱、增强信心。
作者简介:杨丹,硕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讲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论文
《浅析高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问题》
摘 要: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求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笔者主要讲述了如何加强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人的内心世界或主观世界。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准备求职以及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情感倾向。就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也是大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风向标。
一、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每位大学生在学有所成后,都要为踏入职场提前做好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准备,使自己顺利转变成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培育,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预防在转变角色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或不适以及其他心理异常,有准备地应对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境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对角色转变形成的正确认识,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心理准备,使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选择,缩短大学生角色转变的适应期,自觉完成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的转变。二是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合理制定及实施。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并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做出综合分析、判断,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形成自己的就业目标。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挫折与失败,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面对外界刺激,特别是在求职失败时,能积极有效地调节个人情绪,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经过个人的努力拼搏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协调好个人主观愿望与社会需求,做出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选择,促进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施。
二、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上升为高校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撑。此种形势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有限,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国家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就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发展,渐渐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往的高校秉持的是学校分工、统包统分的原则,大学生毕业不愁工作,直接分工到岗。然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全面实行自主就业的方案,这就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萌芽。
2.学校因素
高校专业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但有的高校不能结合市场的需要,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致使人才资源浪费;有的高校对培养学生的定位不准确,一些单位对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但学校对学生的现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较弱。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存在缺陷。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虽然很多高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开课时间晚,课时比较少,而且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引导。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过于安逸、轻松,各方面的实践活动参加较少,使得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大学生自身还需不断的完善与改进,这就使得其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
三、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对策
1.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渗透在大学教育全过程中,从新生人学开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端正就业动机,这样可以预防自卑、自负、盲从、攀比等等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调节和宣泄自身情绪的科学方法。
2.转变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就是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大学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当然大学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3.加强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在注重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及技能选择就业方向,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上升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将就业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教育职能等职能转变。工作重心进一步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及培训教育转移,形成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因此,高校要健全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展服务教育职能,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一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积极向上,敢于克服困难的心态,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消除学生们的自卑感。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帮助学生们培养自信心,才能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学生要想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就得在学习上有一番作为。首先高校大学生要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置于正确的地位,相信自己是很优秀的。其次学生要制定合理的目标,端正自己学习的心态。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了分数。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必要时使用鼓励等手段,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再次帮助学生增强人际间沟通能力的。好的沟通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中教会学生正确的人际间沟通能力,帮助学生们端正态度,克服偏见,学会为别人着想,用自己的真心对待别人。在平常的交往中还要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刘春雷、段彩彬.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问卷编制[J].沈阳大学学报,2013
[2]刘宗华、毛天平.大学生心理失衡问题及治疗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
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000字
2.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论文
4.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